|
抗战期间淮安地区党的组织建设抗战期间淮安地区党的组织建设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范学恕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时期。在国共合作的新形势下,在敌后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中心任务。作为当年华中地区苏北、苏中、淮南、淮北四块抗日根据地结合部的今淮安市,抗战期间党的组织建设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一、恢复、重建阶段(1937年7月至1939年4月)
首先简要回顾一下土地革命时期淮安党组织建设基本状况。1927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成立。9月,陈治平受江苏省委的派遣,由上海途经南京时,介绍同乡人赵心权、厉冰心入党,三人一起回到家乡,在横沟寺成立了中共淮安县特别支部,陈治平为支部书记。秋末,江苏省委特派员何孟雄等一行三人来淮安发展党组织,在横沟寺成立中共淮阴特委,何孟雄为特委书记,管辖泗阳、淮阴、涟水、淮安四县。在淮阴特委的领导下,1927年12月中共淮安县委成立,陈治平任书记。1928年1—2月间,中共涟水县委、淮阴县委相继成立,分别由厉冰心、朱曦为书记。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中共淮阴特委和中共淮安县委于1928年2月组织发动了“横沟暴动”。暴动失败后,3月,淮阴特委撤销,所属四县直属江苏省委领导。10月,中共淮盐特委在涟水成立,陈治平为特委书记,管辖淮安、淮阴、涟水、泗阳、盐城、阜宁等县。1929年10月,江苏省委决定,撤销淮盐特委。
1930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党的组织在武装暴动时,完全要军事化。从中央到地方党、团、工会各级领导机关合并成立各级行动委员会。”淮盐地区行动委员会随之成立(简称淮盐行委),领导淮盐六县武装暴动,万金培任行委书记。行委将全区暴动日定在8月1日。以涟水为中心的“八一暴动” 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
1931年9月,在中共长淮特委领导下,中共盱眙县委成立,李桂五任县委书记。1932年4月,李桂五在家乡盱眙西高庙地区组织发动规模较大的农民暴动。当时,组织发动农民暴动是各县委的中心任务,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党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地下工作比较活跃。
由于江苏省委处于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受国民党推行反动的“分共”、“清党”政策的影响损失最大;加上党内受李立三、王明的“左倾冒险错误”和”“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江苏的组织发展和斗争形势开始逆转。1935年1月,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和王明“左倾”路线的双重影响下,江苏省委被破坏殆尽而停止活动。当时的中共淮安县委、淮阴县委、涟水县委分别于1933年11月、1935年2月、1935年4月因遭到破坏而停止,中共盱眙县委因李桂五于1932年8月被捕牺牲后,也逐渐停止了活动。1935年2月淮盐特委(1931年4月江苏省委决定又重新成立,王伯谦任书记)也遭到彻底破坏,时任特委书记赵心权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在这种大背景下,党员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一些骨干分子在暴动和公开活动中而被捕。二是意志不坚定者叛变自首。三是因和组织失去联系而离家出走。
抗战爆发后,在国共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形势下,一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入党的中共党员,从国民党监狱中被释放或从外地回乡,他们在组织地方广大民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中,深深感到必须有党的领导才有方向,迫切渴望能回到党的怀抱,因此出现了宋振鼎、陈书同先后去武汉找党,李干成、孙海光、王伯谦、林士均、朱慕萍等人去山东找党的局面。党员主动找党,是淮安地区在抗战初期党组织建设的一大特色。
1938年9月底,中共中央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在此精神的指引下,1939年初,以李浩然为代理书记的苏皖特委(前身是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下辖的苏皖边区工委),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山东分局的指示,先后三次派出党员干部随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赴苏北,加强苏北地区党组织的领导和建设。1939年2月,张芳九等一行三人来到淮阴、淮安、涟水等县发展党组织,成立了中共淮属临时工作委员会。4月,苏皖特委将淮属临时工委扩大为淮属中心县委,管辖淮阴、淮安、涟水、泗阳4县党组织,由张芳九任书记,杨汉章任组织部长,高兴泰任宣传部长。
与此同时,1939年3月,山东分局派杨纯等同志到皖东北地区,在江上青特别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皖东北特委,从而统一了皖东北地区党组织的领导。特委陆续派出党员干部到洪泽、盱眙等县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
淮安地区中断四年的党组织得到了恢复重建,使淮安广大民众的抗日活动有了党的直接领导,为地方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和淮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这得益于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正确方针的制定,得益于山东地方党组织的支援与帮助,得益于淮安地区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
二、起步、发展阶段(1939年4月至1941年4月)
淮属中心县委一成立,县委成员就作了分工,张芳久去淮阴、泗阳,高兴泰去涟水,杨汉章去淮安(淮安县),立即开展所属地域范围内党组织建设工作。仅以杨汉章去淮安县发展党组织为例,据杨汉章回忆:“约于四月间,我经码头到顺河集、再至岔河。到了岔河,发展了吴锡鹏、吴锡阊、吴锡武等吴氏兄弟入党,吴锡鹏又发展了韦锡琢等人入党,于是在岔河建立了党支部。在岔河建党以后,又通过吴锡阊去运东曹甸(今宝应县曹甸镇,曹甸当时属淮安县,因淮城沦陷,淮安县中学迁移至曹甸)做组织发展工作,介绍在淮安县中学读书的进步青年郝渠、许邦仪、周兴、俞臻、罗清渠等人入党。然后又去运河以东淮安的北乡发展,与赵心权,周晓春、颜景詹等人接上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淮安地区(原淮安县)的开辟工作,由西到东,由南到北,建立几个‘点’,几条‘线’,还没有形成‘面’……。”由此可见,淮安地区的党组织建设已经起步。
1939年5月,山东分局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巩固鲁南、向苏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决定以洪泽湖为中心,逐步在苏皖边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并决定撤销苏皖特委,组建苏皖边区党委,统一领导苏北淮海、盐阜、邳睢铜以及皖东北等地党组织。6月,以金明为书记的苏皖边区党委开始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开展党的组织建设,1939年7月,苏皖边区党委撤销淮属中心县委,建立苏皖第三地委,由万众一任书记,下辖淮阴、淮安、涟水、泗阳、盐城、阜宁6个县的党组织。第三地委成立后,先后组建了中共淮阴县委、涟水县委。1939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山东分局将苏皖边区党委划归中原局(刘少奇为书记)领导,从此,在中原局苏皖边区党委领导下的苏北各县党组织不断发展,党组织建设进度明显加快。
1939年12 月初,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从河南竹沟抵达安徽定远县藕塘镇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从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原局连续召开三次会议,决定把苏北作为发展华中的主要发展方向。并建议中共中央派八路军主力一部南下,配合新四军陈毅、粟裕部的江南新四军北上共同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1940年4月,盱眙县在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的领导下,与嘉山县分设而治,单独成立中共盱眙县委。5月,新四军以罗炳辉为司令员的第五支队进入今金湖县境内三河以南地区(高宝湖西地区),在金沟镇成立了中共高邮县委(当时金湖三河南岸地区属高邮县)。8月,新四军第五支队在八路军第五纵队一部的配合下,开辟了三河以北的淮宝地区,建立了中共淮宝县委、淮宝办事处(相当于县政府),从此洪泽、金湖两县三河两岸的党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
1940年8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由皖东北挺进苏北,苏皖边区党委机关在金明的率领下随军一同来到淮海地区。在短短地两个月时间,八路军第五纵队打击企图扼杀淮海根据地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淮海地区的抗日局面迅速被打开。广大人民群众开始认清了共产党和八路军才真正是为国为民抗日的,连地方上的一些上层人士及地主士绅也改变了对共产党的态度。
八路军第五纵队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为苏皖边区党委加快地方党组织的建设进度创造了条件。苏皖边区党委立即对淮海、盐阜地区的党组织,实行由上而下的调整,重建苏北各地党组织。1940年10月,撤消苏皖第二、第三地委,两个地委原辖各县党组织由苏皖边区党委直接领导。为了打开盐阜地区的工作局面,成立由杨纯(原二、三地委书记)为书记的盐阜地委(又称四地委),领导盐城、阜宁、淮安、涟东党组织。当月,成立以李风为书记的中共淮安县委。中共涟东(涟水盐河以东地区)县委也相继成立,李萍为县委书记。
到1941年4月底,淮安地区党组织建设的局面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地下秘密活动转入了公开,全面组建了县一级抗日民主政府,县以下区、乡两级党组织也基本建立,党员的队伍及党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
三、全面发展阶段(1941年5月至抗战胜利)
1941年5月,皖南事变以后,中共中央决定东南局(原项英是书记)与中原局合并为华中局,刘少奇为书记。华中局的成立,理顺了华中地区党组织的领导体制,有利于华中地区各根据地党组织的协调发展。当月,华中局撤消了苏皖边区党委,将当时苏皖边区党委管辖的地区成立淮海区党委(金明任书记)和皖东北区党委(刘子久任书记,8月23日改成淮北区党委,由邓子恢任书记)。华中局并将皖东津浦路东省委改为皖东津浦路东区党委,刘顺元任书记,辖盱眙、高邮、淮宝等县委。8月,淮宝县委划归淮北区党委领导。原盐阜地委已于2月由中原局将其改为盐阜区党委,刘彬任书记。
淮海区党委和盐阜区党委在华中局的领导下,承担着苏北地区党的建设任务。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关系的决定》下发后,华中局进一步强化了党、政、军、民一元化领导,针对根据地党、政、军、民在敌后斗争中还存在不够协调的方面,及时对各个根据地的党组织关系进行调整。1942年11月,为了统一苏北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华中局决定成立苏北区党委,黄克诚任书记。原淮海、盐阜两个区党委改为地委,金明任苏北区党委副书记兼任淮海地委书记、三师副师长张爱萍兼任盐阜地委书记。1943年2月,华中局又决定津浦路东、路西两个区党委合并为淮南区党委,谭震林为书记。
根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划定的根据地范围,今淮安市所属八个县(区),当时主要分布在三块根据地内,一度时期被分成四块。清河区、清浦区、淮阴区、涟水县、淮安区属苏北抗日根据地,是黄克诚三师的活动区域,党的工作在苏北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淮安区涧河以南地区在车桥战役前后两年多时间属宝应县,是粟裕一师活动范围内的苏中抗日根据地,党的组织隶属于苏中区党委领导下的中共宝应县委。洪泽县是彭雪枫四师活动范围,属淮北区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淮北抗日根据地。金湖县和盱眙县属淮南抗日根据地,是张云逸(后罗炳辉)二师的活动范围,党组织归淮南区党委领导,这样的区域划分及党组织的领导体制一直到抗战胜利。
在华中局领导期间,每个根据地都健全了同级党、政、军领导机构,这样体制有利于三者之间协调发展,使华中地区抗日局面发生了明显变化。根据地政、军、民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各级参议(政)会和农、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纷纷成立。每个县都成立了县参议(政)会、县农民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工人抗日救国会和儿童团等群众组织。每个根据地在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组织领导政、军、民在开展反“扫荡” 、反“清乡”和反顽斗争中,不仅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巩固,而且党组织得到了全面发展,自身的功能在敌后斗争中不断增强。
(作者系淮安市人大原常务副主任,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