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毅开辟苏北统战风格探微
毕铭 陈毅率新四军所部挺进苏南,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之后,1939年即以开辟苏北,发展华中为战略目标,积极贯彻“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统战方针,坚持“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以及“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以斗争求团结,争取了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武装李明扬、李长江部,税警团陈泰运部,以及部分保安旅的中立,从政治上孤立了顽固派韩德勤;从1940年6月的郭村战斗起,到10月的黄桥决战挫顽韩主力,奠定了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陈毅不仅在战略战役战斗指挥中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才于,在统战工作中也展示了卓越的艺术才华。本文仅对陈毅统战工作的风格作些粗浅探讨。笔者认为,陈毅统战工作的成功,并取得突出成果,首要的本质条件在于他具备特殊的素质。其一,他对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信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高瞻远瞩的政治洞察力;其二,高度的组织性和强烈的全局观念,“江淮与河汉”,“决策在延安”,重大决策必先请示中央同意后实施,举手投足以全局为重,以维护统一战线为重;其三,具有博古通今、览中晓外的知识,和运筹帷握、韬文略武的才智;其四,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党人优良品质、高尚修养结合于一身所表现出来的谦逊豁达、赤胆忠心、无私无畏等个性品格。由是,他才能取古代兵法之精华,融之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在统战工作中“师 以诚相待攻心为上 新四军挺进苏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目的为了抗日。但是,要在苏北立足,反而不被真反共、假抗日的顽固派韩德勤所容。因此,先争取地方实力派李、陈两部及开明士绅等中间势力的理解与联合,至为关键。为此,陈毅三次冒险进泰州城,会见二李,晓以民族大义,申明共产党抗日方针,劝其合作抗日。同时,在行动上予以实际支援。1939年夏,李明扬与韩德勤冲突激烈,弹药发生困难,陈毅支援李部子弹2万发。同年10月,李明扬提出请新四军护运弹药的要求,陈毅慨然应诺。是时,护运弹药,风险很大,一要防止韩德勤半途拦截,更要防范途经日军封锁区时遭受打击。倘真如此,一来失去军火,无法向二李交待,二来不能取信二李,争取其中立即成泡影。陈毅挑选精兵强将,第一次,帮助李部陈玉生护送子弹3万发,第二次,由新四军代运10万发,一粒不少交二李手中。1940年7月下旬曲塘一仗,新四军打败了被韩德勤唆逼来犯的陈泰运税警团,俘百余人,缴千余枪,陈部大伤元气,俘虏提心吊胆。然而,新四军却于当晚安 7月下旬东进黄桥之后,陈毅还特别注重争取各阶层代表,特别是上层人士、开明士绅的工作。其时,最有影响的两位地方人士,一是黄桥朱履先,一是海安韩紫石。陈毅二进泰州后,即已通过镇江商会会长陆小波与韩通信,以晚辈身份,尊紫石为长者。新四军进驻黄桥后,陈毅由管文蔚陪同,分别拜访了朱、韩。朱履先对陈毅“屈驾光临”十分感动,见陈毅诚挚爽朗,谈吐不俗,很是佩服。几次见面后逐渐了解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特别对共产党新四军中有陈毅这样的司令感到国家中兴有望,他赞誉陈毅“仲弘将军雄才大略,学识渊博,谦恭好学,豁达大度,更可贵的是有一腔爱国救民的炽热感情,确是力挽狂澜之才!”并断言“仁者之师,将来得天下者共产党也”。同时,大骂韩德勤“蠢才懦夫”,养兵10万不抗日,专欺老百姓,国家怎能不亡!对陈毅请其出面工作,一口允诺。陈毅对82岁高龄的韩紫石更为谦恭,以晚辈之礼晋谒长者,并表达共产党对他的尊敬之情。几次晤谈,韩对陈甚为好感,谈锋益健,陈以古喻今,倡导联合御侮,韩大为动情。陈毅称“紫老为我省省宿,德高望重,只要出来登高一呼,苏北军民一定会争相归从”,希望紫老出来主持正义,呼吁各方力量团结起来,一致对敌,不要互相排挤,贻害国家和百姓。韩此后多次领衔与12县数十位知名人士联名,致书韩德勤、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及陈毅等,呼吁团结,共同抗日,各方均表同意,惟韩德勤坚持顽固立场,不予理睬。由于朱、韩为新四军所倡之统一战线奔走,苏北上层人士亦多为抗战出力,从政治上孤立了韩德勤。朱履先带头在绅商中募捐,支援新四军。黄桥决战时还在黄桥镇上挨户督促赶做烧饼,支援新四军打仗。陈毅真诚待人维护团结,受到苏北各界赞颂。 豁达大度忍辱求全 陈毅是从十年内战的艰难岁月中度过来的,当时率领红军健儿在赣粤边崇山峻岭中,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粉碎了国民党军企图饿死、困死红军游击队的阴谋。抗战开始后,要同国民党军合作抗日,不仅红军战士难以想通,就连一些部队领导同志也一时转不过弯来。乃至发生陈毅传达中央关于国共合作抗日指示时,险遭自己同志当作叛徒误杀的事。何况,国民党军时而挑起反共磨擦,统战工作难度甚大。陈毅毕竟是政治目光远大的军事家,深知抗日乃全国之大局,党中央决策既定,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对国民党则捐弃前嫌,力求其合作。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坦荡胸怀,不计个人利益,出生入死,得到除顽韩外苏北各界、各阶层人士的理解与认同,促进了苏北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斗争。 陈毅1939年8月第一次偕惠俗宇进泰州城时,李明扬没有出面会见陈毅,只是让李长江出面敷衍。陈毅明知“他有三四万的兵力,当然看不起你这个支队司令。”对李傲然之举,全然不顾,仍继续做二李工作,并屡予实际支援。及至12月上旬再由管文蔚、惠浴宇陪同进泰州时,已被李明扬待为上宾了:以副总指挥出廓迎接,城内到处张贴“欢迎四将军”标语,李明扬则亲率部属、百人于总指挥部前迎候,又安排最好的旅社下榻,还召集部队请陈毅讲话,并将蒋介石、韩德勤反共密件内容转告陈毅。仅此一斑,已见陈毅“见小患不避”之胸襟,毕其功于使二李中立,助我东进抗日。陈毅的豁达磊落,忍让求全,绝非仅于礼节性交往之中,更重要的是其统战策略,是那些“狭隘而不开展,顾小利而忘大义,称英雄而少办法”的同志所无可比拟的,越是在如城池得失的紧要关头,越能坚持大局,又照顾对方利益,往往授人以利,以一忍而支百勇。1940年6月底郭村之战,陈毅原意不在郭村打,既已开战,便全力支持,及至赶到郭村,新四军已获大胜。他随之参与决策,连续拿下塘头,直抵泰州城下九里沟。城内李长江已如丧家之犬,准备弃城而逃。陈毅却令部队退守塘头,捎信给李明扬,重申“团结抗战、互助互让、共同发展”之初衷,并在塘头直接与已回泰州的李明扬通话,随后派与李友谊颇深的朱克靖为代表主动言和。李明扬正惶恐不安,唯恐挟大胜之威的陈毅将军会提出若干苛刻条件。结果,非但不提任何物质条件,还放回全部俘虏,归还郭村、宜陵、塘头,后又归还了吴家桥。大胜一方主动“割地言和”,这在中外战争史上绝无仅有,大出二李所料,难怪二李官兵大呼:新四军真正是仁义之师!李明杨亦甚赞:仲弘将军伟大!伟大!尽管新四军此决策并非个人独一断,且已请示中央批准,但陈毅在争取“友军”中立、合作抗日过程中表现出的豪爽重义、大度容人的风格、气魄,确实给各方人士留下深刻印象,可谓妙子一着,全盘皆活,新四军东进的大门从此敞开。 刚柔相济先礼后兵 陈毅在开展统战过程中,并非只讲团结,不讲斗争,只“和”不“打”,他深知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的道理。陈毅高明之处恰在于,对如何斗争的问题,针对什么样的打击对象,选择什么时机,打击到什么程度等等,都深思熟虑,恰到好处。要想争取多数,必须以拉为主,打拉结合,打也是为了拉,打要打得恰当,拉要拉得适时。即使对顽固派,亦应以和为先,尽量避免磨擦。非如此不能实现真正联合抗日的目的。郭村战斗之前,陈毅连续三电,嘱避免冲突。挺纵一面备战,一面派代表进泰州向二李倡言和平。击溃李部之后,又“割 新四军占领姜堰后,陈毅即对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请韩紫石、朱履先等各县开明士绅,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陈毅在集体决策并报经中央同意之后,不动声色。在和平会议上,因势利导,慷慨陈词,以非凡的气度,惊人的魄力,“忍痛割爱,让姜堰,妙语一出惊四座,造成哀兵之势,政治上争得了完全的主动。陈毅适时将姜堰拱手让给二李,还挑选百余支步枪和几挺轻机枪送给陈泰运,可谓“善弈者谋势也”,大收以一石击三鸟之效:一可争取中间势力的同情,而顽韩势必进攻,便将彻底暴露真面目,彻底孤立;二可使二李及陈泰运在决战时保持可靠的中立;三可免被韩顽各个击破,利我高度集中兵力于黄桥,在决战中围歼韩顽。 陈毅在苏北抗战中的统战方针及统战工作,得到中央及军委的完全同意,毛泽东、朱德、王稼祥于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 |